【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主人公是谁】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,出自《三国演义》,常用来形容在一场争斗中,不仅没有达到目的,反而失去了重要的东西,甚至遭受了更大的损失。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,涉及三国时期著名的将领周瑜和诸葛亮,以及一段充满权谋与情感纠葛的历史事件。
一、成语出处与背景
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最早出现在《三国演义》第五十五回,描述的是孙权和周瑜设计骗娶刘备的妻子——孙权的妹妹孙尚香,目的是为了控制刘备,从而夺取荆州。然而,这一计划最终失败,不仅没能达到目的,还让东吴方面损失了大量兵力。
二、主人公分析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出处 | 《三国演义》第五十五回 |
| 主人公 | 周瑜、孙权、刘备、孙尚香 |
| 故事核心 | 孙权与周瑜设计骗娶刘备之妻,结果反被诸葛亮识破,导致计划失败,东吴损失惨重 |
| 成语含义 | 指在争斗中不仅没有得到好处,反而失去了更多 |
| 历史影响 | 反映了三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,也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 |
三、故事简述
在赤壁之战后,刘备占据荆州,孙权为了夺回荆州,与周瑜商议,决定利用刘备丧妻的机会,假意将妹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,诱其到江东,以便将其扣留或杀害。然而,这一计策被诸葛亮识破,他安排赵云随行保护刘备,并设下巧妙的应对策略。
最终,刘备顺利迎娶孙尚香,而孙权和周瑜的计划失败,不仅未能夺回荆州,还在撤退过程中遭遇伏击,损失惨重。因此,后人用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来形容这种得不偿失的局面。
四、总结
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的主人公主要是周瑜和孙权,他们原本希望通过婚姻手段达到政治目的,却因诸葛亮的智谋而失败,不仅失去了机会,还遭受了军事上的损失。这个成语不仅是对这段历史的生动概括,也成为后世用来形容“因小失大”的经典表达。
通过这段故事,我们也能看到古代战争中不仅仅是武力的较量,更是智慧与策略的比拼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