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诲人不倦汉语大词典】“诲人不倦”是一个源自《论语》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教育者或导师在教导他人时耐心细致、不厌其烦的态度。虽然“诲人不倦”本身并非出自《汉语大词典》,但这一成语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被详细收录,并具有明确的释义和出处。以下是对“诲人不倦”及相关内容的总结与整理。
一、
“诲人不倦”最早见于《论语·述而》:“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孔子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学习和教学的态度。他强调,学习要专心致志,不感到满足;教别人则要耐心细致,不觉得疲倦。这种精神后来被广泛用于赞美那些乐于传授知识、无私奉献的教师。
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,“诲人不倦”被解释为“教导别人从不感到疲倦”,并指出其来源为《论语》。该词典还列举了多个古代文献中的使用实例,说明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。
此外,“诲人不倦”不仅是对教师的赞誉,也常用于鼓励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保持耐心与毅力。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教育、尊重师道的精神。
二、关键信息对比表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诲人不倦 |
| 出处 | 《论语·述而》 |
| 原文 | “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 |
| 释义 | 教导别人从不感到疲倦 |
| 使用对象 | 教师、导师、教育者 |
| 文化意义 | 体现尊师重道、重视教育的传统 |
| 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的收录情况 | 被正式收录,解释清晰,引用文献丰富 |
| 现代应用 | 用于赞扬教育工作者的敬业精神 |
三、结语
“诲人不倦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教育者的尊重与敬仰,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追求知识、传授智慧。在现代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,“诲人不倦”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,都应从中汲取力量,坚持学习,勇于分享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《汉语大词典》中其他成语的释义及出处,可参考相关书籍或在线资源进行深入研究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