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鸿毛的意思是什么】“鸿毛”一词在汉语中常被用来比喻非常轻的东西,有时也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微不足道。它来源于古代对大雁(鸿)羽毛的描述,因其质地轻盈、纤细,故被用来象征轻微、无足轻重的事物。
一、基本含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词性 | 名词 |
本义 | 大雁的羽毛 |
引申义 | 轻微、无足轻重的事物;也常用于比喻生命脆弱或价值极低 |
常见用法 | “轻于鸿毛”、“重于泰山”等对比表达 |
二、引申意义与文化背景
“鸿毛”最早出现在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,司马迁曾写道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”这句话表达了人生价值的不同层次,其中“轻于鸿毛”意指生命如同大雁的羽毛一样,容易消逝、不值得珍惜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鸿毛”多用于比喻那些微不足道、不重要的事物或人,如:
- “他的意见不过是鸿毛而已,没人重视。”
- “生命如鸿毛,转瞬即逝。”
此外,在文学作品和日常表达中,“鸿毛”也常被用来强调事物的渺小,与“泰山”形成鲜明对比,以突出某种价值的高低。
三、常见搭配与例句
搭配 | 释义 | 例句 |
轻于鸿毛 | 比喻价值极低 | 他的贡献轻于鸿毛,难以令人敬佩。 |
重于泰山 | 比喻价值极高 | 为人民牺牲,其意义重于泰山。 |
鸿毛之轻 | 形容极为轻微 | 这个问题不过鸿毛之轻,无需过分担忧。 |
四、使用建议
- 在正式写作中,“鸿毛”多用于比喻,避免直接指代实际物体。
- 使用时注意语境,确保符合上下文逻辑。
- 可结合“泰山”进行对比,增强表达效果。
五、总结
“鸿毛”作为汉语中的一个常用比喻词,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它不仅代表了大雁的羽毛,更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价值的轻重。在现代语境中,它常用于强调事物的微不足道或人的无足轻重,是一种具有强烈对比色彩的表达方式。理解其含义,有助于我们在语言表达中更加准确地传达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