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夺路而逃的解释】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形象生动的成语,用来描述特定的情境或人物行为。其中,“夺路而逃”是一个极具画面感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在遇到危险或紧张情况时,慌乱中迅速逃离现场的情景。
这个成语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,在日常交流中也十分常见。它简洁有力地表达了“逃跑”的动作和“紧迫”的情绪,是汉语中表达慌张逃离的一种典型方式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含义 |
夺路 | 抢占道路,急切地寻找出路 |
而逃 | 然后逃跑 |
整体解释:
“夺路而逃”指在遇到危险或紧急情况时,慌乱地抢着找路逃跑。形容人因恐惧、惊慌而迅速撤离现场,没有秩序或计划。
二、成语来源与用法
- 出处: 该成语并非出自古代经典文献,而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表达方式。
- 使用场景: 常用于描写突发事件中的混乱场面,如火灾、抢劫、追捕等。
- 感情色彩: 带有贬义,多用于批评人的胆怯或无组织的逃避行为。
- 近义词: 仓皇逃跑、落荒而逃、逃之夭夭
- 反义词: 镇定自若、临危不惧、从容应对
三、例句分析
例句 | 解析 |
遇到警察追捕,小偷吓得夺路而逃。 | 表示小偷在被抓住的瞬间慌乱逃跑。 |
火灾发生时,人们纷纷夺路而逃。 | 描述人们在火灾中的恐慌和逃生状态。 |
他看到敌人逼近,立刻夺路而逃。 | 表达面对威胁时的本能反应。 |
四、总结
“夺路而逃”是一个形象生动、情感强烈的成语,常用于描绘人在紧急情况下慌乱逃离的场景。它不仅具有很强的画面感,还能准确传达出人物的心理状态和事件的紧迫性。在写作或口语中使用这一成语,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
通过了解它的含义、来源、用法及例句,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并运用这一成语,使其成为表达情感和描述情节的有力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