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范张鸡黍原文及翻译】“范张鸡黍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典故,出自《后汉书·范式传》。故事讲述了东汉时期两位朋友范式与张劭之间深厚的情谊,以及他们信守诺言、重情重义的精神。这个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传颂,常用来比喻朋友之间的诚信与信任。
一、文章总结
“范张鸡黍”讲述的是范式与张劭两人因一次约定而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。范式在家乡时曾答应好友张劭,会在某年某月某日来拜访他。后来张劭病重,临终前仍不忘等待范式的到来。范式得知消息后,千里迢迢赶去送别,最终在张劭去世前赶到,完成了他们的约定。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士人之间重信守诺、生死相依的友情,也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对“信”这一道德准则的高度重视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范式字巨卿,少与张劭为友,二人并游太学。 | 范式,字巨卿,年轻时与张劭是好朋友,两人一同在太学学习。 |
劭曰:“吾以死别矣。” | 张劭说:“我将要死了。” |
式曰:“吾当往。” | 范式说:“我会去的。” |
劭卒,式乃服缞绖,往吊之。 | 张劭去世后,范式穿上丧服,前去吊唁。 |
既至,哭之甚哀,因留宿,悲不自胜。 | 到达后,他非常悲伤地哭泣,并留下住宿,情绪难以自持。 |
后数年,式为郡功曹,复见劭,谓曰:“吾昔许君,今当赴约。” | 几年后,范式担任郡里的功曹,再次见到张劭,说:“我以前答应过你,现在我要去赴约了。” |
劭曰:“吾已死矣。” | 张劭说:“我已经死了。” |
式曰:“吾虽未至,然心已至。” | 范式说:“虽然我没有到,但我的心已经到了。” |
劭曰:“生有同室,死有同穴。” | 张劭说:“活着时同屋而居,死后也要同穴而葬。” |
式遂卜葬于其墓侧,遂终身不仕。 | 范式于是选择在张劭墓旁安葬自己,从此不再做官。 |
三、启示与意义
“范张鸡黍”不仅是一则关于友情的动人故事,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。它强调了“信”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,也展示了古人对承诺的尊重和坚守。这种超越生死的情谊,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,不要忘记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情感纽带。
通过这篇文章,我们不仅了解了“范张鸡黍”的故事内容,也从中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诚信、友情和责任的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