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前倨后恭的意思】“前倨后恭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形容一个人在开始时态度傲慢、轻视他人,后来却变得恭敬、谦卑。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前后态度不一致、缺乏原则的人。
一、成语解析
- 出处:出自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:“始吾见之,倨,吾因曰:‘子无以怒也。’今其来也,吾见之,恭。”
- 字面意思:
- 前:先前。
- 倨:傲慢、不敬。
- 后:后来。
- 恭:恭敬、谦逊。
- 引申义:指人对同一对象或事件的态度发生明显变化,前期傲慢,后期恭敬,多含贬义。
二、使用场景
场景 | 说明 |
人际关系中 | 比如某人最初看不起别人,后来因为利益关系而转变态度 |
职场表现 | 上级或同事在不同阶段对同一人的态度变化 |
历史典故 | 如古代官员或谋士在政治立场上的反复无常 |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成语 |
近义词 | 前恭后倨、翻云覆雨、反复无常 |
反义词 | 一如既往、始终如一、持之以恒 |
四、成语故事简述
据《史记》记载,战国时期,张仪曾被楚国囚禁。起初,他态度傲慢,不愿低头认错。但后来为了脱身,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向楚王道歉,表现出极大的恭敬。这种态度的转变,就是“前倨后恭”的典型例子。
五、用法示例
1. 他对老板一开始很不尊重,后来却变得非常恭敬,真是前倨后恭。
2. 这个人做事总是前倨后恭,让人难以信任。
六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前倨后恭 |
含义 | 先傲慢,后恭敬,态度反复无常 |
出处 | 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 |
使用场合 | 人际关系、职场、历史评价 |
褒贬色彩 | 贬义 |
适用对象 | 人或行为态度的变化 |
通过了解“前倨后恭”的含义和用法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际交往中的复杂心理,也能避免自己陷入这种态度反复的行为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