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请问望穿秋水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】“望穿秋水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的极度期盼和渴望。这个成语不仅富有诗意,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典故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含义 |
望穿秋水 | 形容非常迫切地盼望某人或某事的到来,甚至到了眼睛都望得发干、发痛的程度。 |
二、成语来源与典故
“望穿秋水”最早出自古代文学作品,其出处较为广泛,但最常见的是与《西厢记》有关。不过,更早的文献中也可见类似表达。
1. 《西厢记》中的使用
在元代王实甫的杂剧《西厢记》中,有“望穿秋水,不见音信”的句子,用来描写崔莺莺对张生的思念之情。这里“望穿秋水”形象地表现了她因相思而极度期盼的心情。
2. 古诗文中的类似表达
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《夜雨寄北》中有“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”,虽然没有直接使用“望穿秋水”,但情感上与之相似,都是表达深切的思念。
此外,宋代词人晏殊也有“明月不谙离恨苦,斜光到晓穿朱户”的句子,也体现了类似的思念之情。
三、成语用法与示例
用法 | 示例 |
表达对某人的强烈期待 | 他每天都在车站等她,望穿秋水,只为见她一面。 |
描述对某事的急切盼望 | 公司等待新政策出台,早已望穿秋水。 |
四、总结
“望穿秋水”是一个极具画面感和情感色彩的成语,它不仅表达了强烈的期盼之情,也反映了古人对情感的细腻描写。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日常生活中,这个成语都能准确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思念与渴望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望穿秋水 |
意思 | 形容极度期盼某人或某事的到来 |
出处 | 《西厢记》、古诗词等 |
用法 | 表达思念、期待、焦急等情绪 |
文化内涵 | 富有诗意,体现古人对情感的深刻描绘 |
通过了解“望穿秋水”的含义与来源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用法,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