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俯察意思和来源是什么】“俯察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用于古代文献或文言文中,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。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其含义与来源,以下将从词义解析、出处考证以及现代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一、词义解析
“俯察”由“俯”和“察”两个字组成:
- 俯:意为低头、向下看,有谦逊、敬仰之意。
- 察:意为观察、审视、明察。
合起来,“俯察”指的是低头观察、仔细审视,常用于表达对事物的细致关注或对下层民众的关怀。
二、出处考证
“俯察”最早见于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。”这里的“俯”是低头的意思,虽未直接出现“俯察”,但“俯”字已体现其基本含义。
在后世文学中,“俯察”被广泛使用,例如:
- 《诗经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:“高岸为谷,深谷为陵。哀今之人,胡莫斯之?……俯察其躬。”
- 《楚辞·离骚》: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。……俯察渊而仰止。”
- 《论语·子张》:“子曰:‘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!’”(虽无“俯察”二字,但“察”字常见)
由此可见,“俯察”多用于描述一种深入观察、体察民情的态度。
三、现代用法
在现代汉语中,“俯察”较少单独使用,更多作为成语或固定搭配出现,如“俯察民情”、“俯察百态”等,强调从低处观察、了解实际情况,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。
四、总结归纳
项目 | 内容 |
词义 | 低头观察、仔细审视,多用于表达对下层或事物的细致关注 |
出处 | 最早见于《周易》,后在《诗经》《楚辞》等文献中广泛使用 |
文化内涵 | 强调谦逊、体察民情、注重实际观察的思维方式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如“俯察民情”、“俯察百态”等 |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俯察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描写,更是一种态度和智慧的体现。它反映了古人重视观察、体恤民生的思想传统,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