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蔫的基本解释蔫的基本解释是什么】“蔫”是一个常见的汉字,但在日常使用中可能容易被误读或误解。本文将从字义、用法、常见搭配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基本解释。
一、
“蔫”是一个多音字,主要读作 niān 和 yān,但最常见的读音是 niān,常用于描述植物失去水分而变软、发黄或枯萎的状态。在口语中,“蔫了”也常用来形容人情绪低落、没精神的样子。
此外,“蔫”在某些方言中也有特定含义,比如在东北话中,表示“不厉害”、“不顶事”的意思,属于地方性用语。
二、基本解释表
汉字 | 拼音 | 常见含义 | 用法举例 | 说明 |
蔫 | niān | 1. 植物失去水分,变软、发黄、枯萎 2. 人情绪低落、没精神 | 1. 花瓣蔫了 2. 他今天蔫蔫的 | 最常用读音,多用于描述状态 |
蔫 | yān | 方言中表示“不厉害”、“不顶事” | 这事儿他蔫了 | 多见于北方方言,如东北话 |
三、常见搭配与例句
- 蔫了:形容植物枯萎或人无精打采。
- 例:这朵花蔫了,看起来没有精神。
- 蔫头耷脑:形容人精神不振、无精打采的样子。
- 例:他今天蔫头耷脑的,好像心情不好。
- 蔫巴(方言):指事情办不成、效果差。
- 例:这事让他一弄,就蔫巴了。
四、注意事项
1. “蔫”在书面语中较少使用,多出现在口语和地方语言中。
2. 避免与“蔫”同音字混淆,如“烟”、“焉”等。
3. 在写作中,若需表达“没精神”之意,可考虑使用“萎靡”、“无精打采”等更正式的词汇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蔫”虽然字形简单,但在不同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用法。了解其基本解释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中准确使用这个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