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精选资讯 > 严选问答 >

倒置干戈出处于哪里

2025-09-04 22:31:09

问题描述:

倒置干戈出处于哪里,这个怎么解决啊?快急疯了?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9-04 22:31:09

倒置干戈出处于哪里】“倒置干戈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字面意思是将兵器倒过来放置。这个词语在古代常用来比喻停止战争、化干戈为玉帛,表示和平与和解的意愿。那么,“倒置干戈”一词究竟出自何处?本文将对此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出处及含义。

一、

“倒置干戈”最早见于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,原文为:“于是晋师三日馆谷,文公曰:‘吾闻之,君子不欲多鉴于人,况敢多于人乎?’乃命诸大夫曰:‘尔无以我为敌,而倒置干戈,以安百姓。’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晋文公希望诸侯不要以他为敌,而是放下武器,安定百姓,表现出一种和平共处的态度。

后来,“倒置干戈”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,用来形容不再使用武力,转而寻求和平解决争端的行为。这一成语在后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引用,如《三国志》《资治通鉴》等史书和诗词中均有相关用法。

需要注意的是,“倒置干戈”与“化干戈为玉帛”意思相近,但前者更强调“放下兵器”,后者则更强调“由冲突转向和睦”。

二、出处与解释对照表

成语 出处 原文出处 含义说明
倒置干戈 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 “乃命诸大夫曰:‘尔无以我为敌,而倒置干戈,以安百姓。’” 指放下武器,停止战争,以求和平稳定
化干戈为玉帛 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 “子犯曰:‘战而胜,则君之福也;不胜,则臣之罪也。’公曰:‘不与子犯谋,而与汝同之,是吾过也。’乃归晋侯,使复其位。于是晋师三日馆谷,文公曰:‘吾闻之,君子不欲多鉴于人,况敢多于人乎?’乃命诸大夫曰:‘尔无以我为敌,而倒置干戈,以安百姓。’” 比喻从冲突转向和平,化解矛盾

三、结语

“倒置干戈”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表达,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和平的向往,也反映了当时政治与军事思想的转变。它不仅是历史文献中的一个词汇,更是一种文化象征,提醒人们在面对冲突时,应寻求理性与和解之道。

通过了解其出处和含义,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文化内涵,并在现代语境中合理运用,传递和平与理性的理念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